中唐诗人白居易一辈子栽过很多跟头,可是他胸襟豁达,并未像很多被贬谪的才子那样忧郁过度,反而从中汲取了一些经验教训,从而让他变得更加坚强。
同时作者也不断地学习佛老庄禅的思想,并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,终于让他在为人处世等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,诗人的晚年也显得富足安康,并悠然快乐。下面介绍白居易的一首《感兴》,颔联饱含哲理,结尾值得深思。
《感兴》
中唐 白居易
吉凶祸福有来由,但要深知不要忧
只见火光烧润屋,不闻风浪覆虚舟。
名为公器无多取,利是身灾合少求。
虽异匏瓜谁不食?大都食足早宜休。
诗人年轻时就喜欢钻研老庄的著作,只是由于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,加上自己又急于求成,希望尽快建功立业,所以他对道家的很多观点并不认同。
直到后来重重地摔了一跤,才觉得疼痛难忍,于是便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精神支柱。这首诗就是作者反复阅读了《老子》之后的感想,值得细读。
作者在开篇就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乐天认为每个人一辈子都会遭遇吉凶祸福,这些事情看似偶然,其实都有着必然的内因。就像老子所说,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正因为人们太在意得失名利,所以才会在祸福难料时一筹莫展。
一般人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,都会惊慌失措。但是学识渊博、阅历丰富之人,却会注意观察,积极思考,从而发现背后的原因,并寻找到一定的规律。
接下来诗人就举例说明自己的论点,白居易认为,人们经常会亲眼目睹大火烧毁了豪宅大院、以及其中的各种财物,却很难发现狂风巨浪将一艘空船吞没。 “润屋、虚舟”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前者是装饰豪华的房屋,后者是空空如也的舟船,结果却完全不同。
究其原因,还是多与少、实与虚的关系。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,精神上的追求就越少;盛放或装载的东西越多,就越容易在外界的作用下覆灭。乐天引用了《庄子》中“覆虚舟”的典故,诗人告诫人们,生活中需要做一只空船,就算撞到其他船,也不会被责怪,所以要低调做人,虚怀若谷。
诗人讲清楚这个道理之后,就开始指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。乐天认为,名是一种“公器”,大家都喜欢,也对趋之若鹜,所以自己反而要尽量回避;利是一种“身灾”,人人追求,更觉得多多益善,所以我们也应该少求。
诗人并非主张世人都无欲无求,只是希望大家知足常乐、适可而止,所以才用“无多取、合少求”,表达出自己的意见。可是俗话说得好,旁观者清、当局者迷。面对名和利的诱惑,又有几人无动于衷,即使是圣人,也不会毫不关心。
最后两句更是值得深思,“虽异匏瓜谁不食?大都食足早宜休。” 名和利就像匏子一样,非常美味,令人垂涎欲滴。但是如果吃多了之后,很可能会肚子不舒服,所以还是不要吃得过量了。匏瓜,就是俗称的葫芦。
作者在此引用了《论语·阳货》中的典故,孔子说自己就像墙上挂着的匏瓜,却没有人食用。其本意是说怀才不遇,白居易反用其意,希望人们都要适可而止。
白居易的这首七律观点明确,论据充分,更充满哲理。很多人之所以总是感觉痛苦,其实并非吃不饱、穿不暖,而是自己的欲望没有止尽,永远在途中奔波,而不懂得休息,最后反而得不偿失!